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自噬在雌二醇干预严重脊髓损伤(SCI)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72只SD雌性大鼠,体重为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4只。其中2组(模型组和干预组)采用动脉夹(15 g闭合力)建立大鼠严重脊髓损伤夹闭模型。干预组在脊髓损伤前1周即开始隔天肌注苯甲酸雌二醇,持续到安乐死之前。为比较高剂量雌二醇的疗效,脊髓损伤后7、14、21、28 d采用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评分评估大鼠运动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记检测脊髓损伤后3 d自噬标志物表达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后3 d LC3在运动神经元中的免疫活性。 结果 高剂量雌二醇明显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损伤后14、21、28 d各时间点对应的BBB评分较模型组高。脊髓损伤术后3 d,模型组的LC3、Beclin-1表达高于假手术组,雌二醇干预治疗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抑制其表达。与之相反,自噬底物P62在模型组较假手术组相比有明显降低。然而,给予雌二醇治疗后,P62表达显著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中增强的LC3免疫活性被高剂量雌二醇所抑制。 结论 雌二醇在脊髓损伤过程中的神经保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与抑制过度自噬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特征及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行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1~73(48.8±10.1)岁,随访时间8~48(21.8±10.3)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手术相关资料,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评分,末次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4例均以单侧下肢剧烈放射痛为主要症状,术前症状持续时间0.33~84个月。椎间盘突出位于L4,5的7例,L5S1的27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MSU分区,31例位于B区。所有病例术中证实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26例神经根明显红肿。手术时间30~80(43.5±9.5) min,术前VAS评分(8.1±1.3)分,ODI评分(31.8±6.7)分;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1.1±0.3)分和(0.7±0.4)分,ODI分别为(5.3±2.1)分,及0~10分,中位分值2分,术后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末次随访进行Macnab疗效评定,优28例,良6例。在随访期内仅1例出现椎间盘突出原位复发。结论: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以单侧下肢剧烈放射痛为主要症状,往往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突出髓核一般仅卡压神经根出硬膜段,局部炎症重。对于此类患者,薄层CT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此类患者,症状缓解迅速,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2种入路脊柱内镜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 对55例2014年6月-2016年12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经椎间孔(A组)或经椎板间隙入路(B组)治疗的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并对2组术前术后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Macnab's临床疗效等级评分进行比较;同时根据游离程度不同再将2组分为低度游离组(AL、BL)、高度游离组(AH、BH),并对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A组患者31例(AL组16例,AH组15例),B组患者24例(BL组13例,BH组1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B组显著小于A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B组的平均改善率优于A组(P<0.05),低度游离组间(AL vs. BL)的VAS评分改善率及ODI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高度游离组间(AH vs. BH)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H组优于AH组;2组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 2种入路脊柱内镜均可用于治疗L4~5向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且安全有效,但对于高度向下游离的突出,经椎板间隙入路较经椎间孔入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10月,共有43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入选,随机分入两个手术组并获得至少1年随访。其中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23例,随访时间23.1±5.9个月;采用PPECD治疗20例,随访时间25.6±8.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各随访点(1d、1周、1个月、3个月、1年)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创口疼痛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颈椎前凸Cobb角、颈椎活动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术后1年随访时进行Macnab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d时ACDF组及PPECD组的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13±1.78分、1.02±2.24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较术前的7.13±1.25分、7.28±1.30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d时PPECD组的创口疼痛VAS评分为1.91±0.58分,显著小于ACDF组的3.87±1.19分(P0.05),但术后1周后随访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PPECD组在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重返工作岗位时间等方面均显著小于ACDF组(P0.05)。ACDF组和PPECD组术后1年时颈椎前凸Cobb角分别为13.7°±6.9°和8.2°±4.8°,较术前的4.3°±11.3°、4.7°±8.9°均有显著增大(P0.05),且ACDF组的平均增幅显著大于PPECD组(P0.05)。术后1年时PPECD组的颈椎活动度同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DF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后1年时NDI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及Macnab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ACDF相当,但前者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费用更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病例资料100例,根据MRI 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及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过伸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